案件质量是人民群众感受司法公正的第一标准,为守牢案件质量“生命线”,近日,江夏法院安排分管院领导到各业务部门,开展案件质量讲评会,对发改案件进行集体“会诊”,开启提质增效的新年“第一课”。
全面自查揪“已病”
“侵权纠纷中责任承担比例从80%改判为50%,是否对案件的利益衡平考量不够?”
“二审提交新证据,是否在充分查明事实方面还不够?”
“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激增,服判息诉工作如何加强?”
“法律事实认定与二审法院不一致,根源问题在哪?”
法官敢于揭短亮错,从事实认定、法律适用、证据采纳、程序规范等方面对发改案件进行深入剖析、逐案研判,发改原因主要为文书说理不透彻、案件审理方向把控不足、法律适用理解存在差异、程序把关不够细致、主体资格审查不细致等。
对症下药治“未病”
“民商事审判需进一步做好判后释疑”
“办理刑事案件要更细致、程序要更严格”
“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、调解工作应持续发力”
各分管院领导强调,要找准发改案件的共性与个性问题,以部门、个人为单位针对性开展整改工作,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:
一是提高法律专业素养,把好“个人关”。法官应及时更新理论知识,深刻把握立法精神,吃透新法新规,增强文书逻辑性、说理性、专业性,确保法律理解与适用的准确性,不断提升文书制作水平。
二是做好案件质量评查,把好“案件关”。常研究、常反思、常总结经验教训,做好发改案件“错题集”,避免瑕疵重复出现,利用好案件质量评查机制、院庭长阅核制。
三是精研上级裁判尺度,把好“思路关”。对发回重审、改判案件中反映出的审判理念、裁判标准不一等问题,实行类案、系列案裁判强制检索,用好法答网和案例库,把握好审理方向,统一裁判标准。
路不行不至,事不为不成。学习借鉴优质案件之长,避免瑕疵案件之短,做到以案促改,扬长避短,不断提升文书制作能力,以高质量审判做好为人民司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