劳动关系是社会的“晴雨表”,和谐稳定是发展的“压舱石”。如何为劳动者权益筑牢“防护网”,为区域发展按下“快进键”?9月28日,武汉市江夏区法院联合区人社局、区劳动争议仲裁委、区总工会,召开了一场高规格的劳动争议裁审衔接专题座谈会。四家单位负责人齐聚一堂,以问题为导向,以创新为动力,共同为深化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的“江夏实践”注入新动能,擘画新蓝图。
数据为镜,精准复盘:为机制优化“把脉开方”
会议开场,区法院宋药婧法官就带来了“2025年前三季度劳动争议大数据报告”。案件数量是多了还是少了?哪些行业是“高发区”?新问题又有哪些?宋法官不仅将数据“盘”得明明白白,更系统复盘了裁审衔接多元化解机制的“实战成效”。同时,她不回避矛盾,精准点出机制运行的“堵点”与“痛点”,为下一步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清晰的“靶向坐标”。
创新为翼,科技赋能:仲裁工作亮出“硬核实力”
面对新业态蓬勃发展带来的新挑战,区仲裁院院长叶语花分享了仲裁工作的“创新答卷”。她重点展示了“三大核心抓手”:一是织密全域调解“防护网”,将矛盾化解于萌芽,筑牢社会和谐“第一道防线”;二是打造维权服务“快车道”,优化流程、提升效能,让当事人维权体验更加顺畅;三是激活科技赋能“新引擎”,运用智能化手段精准破解新业态用工案件审理难题,为仲裁工作现代化插上“智慧的翅膀”。
协同为桥,机制联动:“铁三角”织密共治“一张网”
“法院+工会+人社” “铁三角”如何实现“1+1+1>3”的聚合效应?区工会党组成员覃迎强调,关键在于机制共建,织密多元解纷“一张网”。具体路径是:推动沟通研判“常态化”,拓宽诉调对接渠道;促进调解队伍“专业化”,强化业务培训与交流;实现信息共享“一体化”,彻底打通数据壁垒,让“数据多跑路,群众少跑腿”成为现实。
研学为基,统一尺度:司法解释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
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,统一的尺度是公正的基石。区法院法官助理李思颖化身“领学人”,带领与会人员深度解码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(二)》。聚焦“用工主体责任”“混同用工”“竞业禁止”等实务中的“硬骨头”,结合江夏本地典型案例,与会人员展开了一场高质量的“头脑风暴”,在思想的碰撞中凝聚共识,为统一裁判与仲裁尺度校准了“度量衡”。
提质为要,战略升维:锚定“三个转变”筑牢法治根基
区法院党组副书记、副院长申晓东在总结中强调,深化劳动争议裁审衔接需着力实现 “三个转变”:
格局之变:“技术对接” 向 “战略协同”,打破部门“一亩三分地”,构建劳动争议社会治理“共同体”。
思维之变:“解决个案” 向 “确立规则”, 通过典型案例引导,营造稳定透明的法治预期。
重心之变:“后端纠纷处理” 向 “前段预防化解”, 将矛盾化解端口前移,从源头减少劳动争议发生。
这场“江夏之约”,既是一次工作的“深度复盘”,更是一次协同发力的“集体出征”。 征途漫漫,惟有奋斗。下一步,江夏法院将继续携手各兄弟单位,以“同题共答”的政治担当、“难题共研”的专业精神,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、优化公平有序用工环境、助力江夏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