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 新闻中心 > 法院新闻

判后答疑“姊妹篇”上线:江夏法院制定判前释明工作指引,构建“全链条”释法说理体系

来源: 本院审管办(研究室) 时间: 2025-02-26 14:33 点击量: 175

2月20日,江夏法院正式施行《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法院判前释明工作指引(试行)》,以“法律为基、情理相辅、沟通为桥”为核心理念,将释法说理链条延伸至裁判前的每一个环节。这份指引不仅细化了诉讼请求、证据采信、事实认定、法律适用、诉讼程序等关键事项的释明规则,更与修订后的《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法院判后答疑工作指引》形成“姊妹篇”构建起全员全程全面释法说理链条,让公平正义既看得见、更摸得着,既解法结、又解心结,让实质性化解纠纷落地见效。


全员共担释明责任,让正义触手可及

法官是释明工作的“第一责任人”,但绝非“孤军奋战”。指引明确,司法辅助人员可在法官指导下参与释明,院庭领导则需深入重大疑难案件一线,形成全员协同、多级联动的释明格局。这种“人人肩上有担子”的模式,既凝聚了团队智慧,也让当事人在每一环节都能感受到司法的细致与专业。


全程覆盖关键节点,让公正贯穿始终

     从窗口接待的初次答疑,到传票送达的风险提示,到庭审中的举证质证,再到裁判文书的解答说理——指引将释明场景精准嵌入诉讼全流程。例如,立案阶段侧重诉讼风险告知,调解环节注重利益平衡引导,庭审时强化法律适用解析。这种“因时制宜”的释明策略,既避免了程序空转,也让当事人对裁判结果“心中有数”。

情理法交融沟通,让司法更有温度

指引特别强调,对诉讼能力较弱的群体,要以“接地气”的方式沟通,用通俗语言拆解专业问题,重点摸清其真实利益诉求,合理引导救济路径。还需兼顾法理与情理,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矛盾化解,将潜在“案生案”风险消弭在萌芽状态,做到让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,让“对簿公堂”转为“调解息诉”。


以法为据、以理服人、以情感人,江夏法院积极推行“判前释明+判后答疑”工作,抓住每一次与当事人“面对面”交流、真诚沟通的机会,“点对点”讲清法理、讲明事理、讲透情理,既为矛盾冲突“降温”,也让法治信仰悄然生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