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感谢法官,是你们让我相信了公平正义!”近日,申请执行人谭某将一面印有“高效公正 服务为民”的锦旗,郑重地交到执行员罗安玉手中。这面鲜红的锦旗,为一段从“执行不能”到“案结事了”的艰辛历程,画上了最温暖的句号。
法槌落定,执行遇阻
2021年6月,武汉某建筑公司职工谭某在吊索作业中意外受伤,后被认定为工伤,构成九级伤残。事故发生后,该公司未向谭某支付赔偿款项,亦未再安排其返岗工作。此后的三年间,谭某就赔偿事宜与公司多次沟通,但问题未能得到解决。
2024年6月,谭某就赔偿争议申请劳动仲裁,公司不服仲裁结果,诉至江夏法院。法院依法判决该公司赔偿谭某各项损失共计20万元。公司不服提起上诉,二审法院维持原判。法槌落定,为谭某的权益讨回了公道,但该公司未履行生效判决。
2025年5月,谭某向江夏法院申请强制执行。案件受理后,执行法官迅速展开财产调查,结果却令人心凉:公司深陷“三角债”,自身诉讼缠身,名下账户空空如也,案件因此面临“执行不能”的困境。
如我在执,将心比心
“执行不能”不等于“执行放弃”!看着谭某厚厚的卷宗,承办人内心百感交集:“将心比心,如果受伤的是我或我的家人,这笔救命钱多年拿不到,这会成为我心中一块多么沉重的石头。”他深知,这个案子,就是群众“急难愁盼”最真实的缩影,必须想办法突破,不仅要快办,更要办好!
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,化作了每一次耐心的倾听和温言的宽慰。谭某因伤无法恢复劳动能力,内心焦虑,时常通过微信、电话询问进展。无论多忙,承办人总会第一时间回应,坚定地鼓励他:“案件进入了执行程序,请相信法院,我们绝不放弃。”
在法官的持续鼓励下,谭某重拾信心,找到了一份力所能及的新工作。“虽然挣得不如以前多,但生活总算有了点盼头。”谭某在电话里说,语气里多了几分久违的踏实。
利剑出鞘,峰回路转
2025年9月,面对被执行人的持续“摆烂”,法院决定利剑出鞘!一纸《失信预警通知书》和《纳入限制消费名单预警告知书》被送达公司,严正警告:“谭某曾是你公司员工,因工致残,家庭困难。现法院判决已生效,若仍拒不履行,将承担更严重的法律后果!”
法律的威慑终于击溃了被执行人的心理防线。该公司法人沈某主动现身。承办人抓住时机,双管齐下:一方面耐心释法明理,强调其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;另一方面也展现司法温度,告知其若公司确有困难,可以共同协商解决。沈某终于吐露实情:公司在另一处的部分工程款尚未结算,希望能用这笔钱来偿还。
这,就是案件的突破口!在承办人的引导下,沈某提供了这条关键的第三人到期债权线索。承办人不敢耽搁,立即动身前往另一家建筑公司核实情况。经释法明理,该公司同意与被执行公司进行提前结算。“当天返程时已是晚上7点,迎着晚霞,身体虽然疲惫,心情却无比轻快。”承办人回忆道。
为了让谭某尽快拿到赔偿款,双方结算的次日一早,承办人便依法将该笔工程款划扣至法院账户。仅仅两天后,这笔20万赔偿款,就分文不差地打到了谭某的账上。
一面锦旗,一声感谢,是当事人对江夏法院执行工作最真挚的认可,更是“如我在执”司法理念最生动的注脚。江夏法院将继续聚焦弱势群体权益保护,用实实在在的执行成效回应群众的期盼,让每一份判决都落地有声,让每一份正义都可感可触,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一个需要温暖的角落。
